郑板桥(1693年~1765年),字愚山,号兰泉,江苏扬州人,清代著名画家、书法家、诗人,八大山人的创始人之一,属于清代中后期的文化名人。
擅长山水画,虽然他的画名声不大,但对八大山人们的影响却十分深远。有一件作品《竹石图》是中国传统画法中设计最为精巧的之一,画中有翎毛,松篁,山石,竹林,流水等,在画中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。
这幅画用了三种技法:大写意,小写意,写景。画面中的大笔法寓意作者的宏观思考,写出人生、天地、快意时的气势。小笔法则是通过细节,画出人、山、水、树,更好的表现细节之美。写景则是用传统中国画的方法,表现了画面的整体美感。曾有人评价此画竹石之美,道一是书法之美,二是构图之美,三是色彩之美。整幅画色彩淡雅,造型清秀,线条流畅,构图得当,富有变化,给人以深远的启示和思考。
郑板桥的艺术遗产众多,他的艺术成就在当时,乃至于现代都有很高的评价。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无疑已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,而八大山人中的郑板桥的卓越艺术成就,则成为八大山人中的一朵奇葩。
郑板桥于竹石中意独具 匠心传世印象
竹是东方文化中的重要元素,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,延续至今。明代郑板桥尤其钟爱此物,尤其是拟仿乾隆时期的书法作品,与竹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。这些作品流传至今,令人叹为观止。
郑板桥的作品中,可以看到竹石的应用到了极致,他以竹作为神韵和美感的表现,而“以竹石为家”的局面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。大量运用工笔画的技法,画面细腻且层次更加分明,使得郑板桥的作品再笔笔处散发出沉醉人心的美。
郑板桥在绘画时,从中寻得自己的哲学思考。他深信,艺术是超越视觉的思考,文人画则需要掌握儒家心理,然后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将画面完美还原,并且在此基础上脱离形式的束缚。而这种思想,正是他创作中的灵魂所在。
竹石,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文人们的佳宅,郑板桥在其中得到了如此巨大的精神动力,艺术品更得以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推陈出新。此时此刻,我们已感受到了他的匠心。
郑板桥竹石: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艺术品
郑板桥,字希夷,江苏无锡人,明代画家,是明清时期的一个杰出的文化名人、画家、书法家、文学家。
郑板桥一直以山水画为主,并深受文人画风的影响,他擅长画竹,在竹字中尤其突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。他笔下的竹子,既有清秀的空灵之感,又具疏朗自然的特点,使得观者在一幅画面里体现出了竹子的芬芳和韵味。
而竹石,便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题材,也是他用来表现他的心路历程。他更以其对竹石特异的创造性理解,塑造了一个多彩而细腻的“竹石世界”,是中华文化中珍贵的艺术品。
竹石之间,被艺术家妙笔生辉的表现出来了。生动鲜活的笔触,让竹石仿佛跃然纸上,犹如听到了霹雳声。
这些竹石写实的表现,不仅在以后的文人画中起到了先锋作用,更是创造了当时的竹石艺术风格。
郑板桥竹石在富有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之外,还揭示了中国画金石、诗词、音乐、书法、绘画、园林等等艺术的秘密,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。